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
- 发布日期:
2025-10-13 - 来源: 学习时报
- 访问量:1
张爱丰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选人用人要加强党性鉴别,注重考察干部的境界格局和忠诚度廉洁度。各级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肩负着为党选贤任能的神圣使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必须擦亮党性这块“试金石”,把加强党性鉴别贯穿选人用人各环节、全过程,精准识别、严格把关,确保选出的干部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政治素质是干部的第一位素质,政治把关是选人用人要把好的第一个关口。加强党性鉴别,首先要看干部在政治上是否站得稳、靠得住。突出抓好政治忠诚识别。创新方式方法,准确识别能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干部,坚决把政治上的“墙头草”“骑墙派”“两面人”挡在门外。突出抓好政治素质考察。健全完善政治素质考察常态化机制,着重考察干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觉悟,看其在重大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是否坚定、旗帜是否鲜明。突出抓好政治监督。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了解掌握干部政治立场、政治定力、政治表现,以“过筛子”的方法把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的好干部选出来。
党性成色最终体现于担当作为。能否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最能看出干部的党性和作风。加强党性鉴别,关键要把党性要求细化为可量化、可衡量的评价标准,鲜明立起多维度、穿透式鉴别标尺。既看“一时表现”,更重“一贯作风”。健全完善日常了解机制,坚持经常性、近距离、有原则地接触干部,通过调研、谈话、列席会议、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观察干部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政治言行和作风表现。同时,注重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细察干部的群众口碑,在“润物无声”中捕捉干部的真实状态。既看表面呈现的“好样子”,更重内在蕴含的“真里子”。健全完善关键时刻跟进考察机制,把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艰苦复杂环境、关键吃劲岗位作为锤炼坚强党性的“磨刀石”,探索建立干部党性素质档案,动态跟踪记录他们面对重大攻关任务、群众急难愁盼、历史遗留问题时的状态心态。既看“八小时内工作圈”,更重“八小时外生活圈、社交圈、朋友圈”。健全完善延伸考察机制,抓实干部“八小时外”日常监督管理,注重看干部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能否达到慎独慎微的要求。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侧面了解,相互印证、综合研判,全面客观评价干部的党性修养。
加强党性鉴别,要构建多元协同、闭环运行工作体系,抓常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坚持党性鉴别关口前移。前置动议酝酿阶段的政治筛查,重点核查提名对象是否存在政治立场不坚定、重大任务中表现消极、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不实等问题,对存在疑点且未查清的,一律暂不列入考察名单,从源头杜绝政治上不合格的干部进入选拔流程,筑牢干部选拔的第一道防线。凝聚党性鉴别工作合力。积极构建齐抓共管、运行高效的党性鉴别工作格局,强化与纪检监察、巡视巡察等联动,探索“技术赋能”机制,强化数据融合,在确保数据安全合规前提下,常态化收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表现、担当作为实绩、群众口碑、廉政风险等信息,切实提高党性鉴别穿透力和精准性。强化党性鉴别结果运用。将党性鉴别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职级晋升等紧密挂钩。同时,做好结果归档与长期追踪,“一人一档、动态更新”,作为干部培养、管理、使用的长期依据,推动党性鉴别与干部全周期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党性过硬者受重用、薄弱者受鞭策”的鲜明导向,为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推动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