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迪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提案答复工作,制定提案办理工作方案,主要领导挂帅、分管领导负责、相关处室承办,明确办理程序、办理标准、工作日程,多次与有关部门沟通答复内容,确保答复质量。针对《关于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提案》的3条建议,我们已全部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落实“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生态”。一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宿迁市企业研发费用财政补助实施细则》《宿迁市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加快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高效衔接融合。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企业研发补助力度,支持企业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对年度研发费用200万元~1000万元(含)的,按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额的1%~2%给予补助;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可加计扣除研发费用额的0.5%~1.5%给予补助;每个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对研发费用较上年度增长10%以上的,按照增量的8%给予补助,每个企业每年最高补助50万元。2024年,全市共下达企业研发投入补助资金2574万元,惠及企业122家(次),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三是抓好税费优惠政策落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税费优惠政策的重要决策部署,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优惠等各项税费优惠政策落地落实。自2023年1月1日起,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再按照实际发生额的100%在税前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200%在税前摊销。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落实“提升产业创新平台效能,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一是加快高端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大力导入大院大所创新资源,长三角国创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江苏省产研院宿迁分院,以及中科分离纯化研究院、江苏绿材低碳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平台揭牌成立。目前,全市建有产业技术研究院22家,涵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68个,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95.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70%。二是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每年初,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链,广泛征集企业科技创新及人才需求。立足企业创新人才需求,不断深化与长三角、西北、西南等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合作对接,先后举办集萃园区行、江苏省部属科研院所宿迁行等“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围绕打造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建立“拨投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推动江苏海洋大学宿迁产学研基地落户宿迁高新区。2024年,全市共开展产学研活动116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433项。
三、落实“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提高转化效率”。一是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沭阳县与常州大学成立常州大学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沭阳分中心,先后与与扬州大学、武汉纺织大学等14所高校合作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全市共获批省级技术经理人事务所3家,纳入省级培育库1家、市级培育库1家,其中江苏海宿汇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获评省五星级技术经理人事务所。2024年,全市共实施高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15项,技术交易成交额达到96.98亿元。二是建强技术转移人才队伍。针对宿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和实际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技术转移人才梯度培养体系,培养对象从技术转移机构负责人逐步覆盖高校院所、重点科技型企业、创新平台载体从业人员,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持证技术经纪人达到160余人。三是加大科技金融支持力度。坚持推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广“苏创融”“苏知贷”“苏质贷”以及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探索“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新模式。截至2024年底,全市科技企业贷款余额347.49亿元,比年初增长14.43%。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等科技保险产品,为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提供有效风险保障。截至2024年底,全市保险公司已为2104户企业提供科技保险保障,风险保障额度超387亿元。
宿迁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6月27日
联系人:支 莹
联系电话:84358661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