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宿迁基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打造长三角科技成果转化首选地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提案办理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由我局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系统制定办理分工方案,明确承办处室、责任人和时间节点,确保办理流程、答复标准与工作实效有机统一。在该提案答复过程中,多次与各县区科技局、各有关单位沟通,确保答复内容符合工作实际,并及时联系承办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作为承办单位对提案进行答复。针对其中的建议,我们采纳了4条、落实了4条,具体情况如下: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畅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
一是探索建立“拨投结合”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机制。出台《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拨投结合”重点项目落户宿迁实施细则(试行)》,以财政资金引导市场资本参与前瞻性硬核技术投资,宿迁市与江苏产研院按照1:1共同支持,单个项目省市支持额度最高可达6000万元,帮助早期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硬科技项目跨越转化“死亡之谷”,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破解原创技术早期融资难问题,目前已正式签约落地拨投结合项目1项(高端等离子质谱仪和光谱仪产业化项目),在论证拨投结合项目2项,签约人才科技项目2项。二是试点开展“宿创积分贷”改革。市科技局联合人民银行等13家金融机构,以宿迁高新区为试点,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积分评价体系,对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管理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将科技型企业的创新能力转化为金融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平台已正式运行,首批为4家科创企业授信6000万元,为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提供了新路径。三是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贯彻落实《江苏省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实施方案》,指导宿迁学院、宿迁农科所等做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工作,建立资产单列管理制度,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目前宿迁学院、宿迁农科所均已出台相关改革办法。
二、聚焦科技产业深度对接,引入科技创新“源头活水”
一是加快培育创新主体。持续实施高企培育“小升高”计划,2024年,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350家,新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10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14家、较上年同期增长16.6%。29家企业入选省独角兽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入选企业数居苏北五市第三位,创历史新高。本年度,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组织8家企业申报江苏独角兽、潜在独角兽企业。进一步放大财政科技资金的引领撬动作用,大力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组织开展市区创新型企业培育奖励资金兑现准备工作。二是深入开展科技招商。2024年围绕高新技术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领域,推动各地加大人才科技项目招引力度,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298个。本年度,研究制定《宿迁市科技招商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科技招商活动。市科技局会市人才办在武汉举行人才科技项目恳谈会,现场揭牌宿迁·武汉人才科创飞地,签约人才科技项目16个,进一步强化人才科技项目招引导向,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培育,聚焦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优化完善人才科技项目考核办法。1-8月,全市招引新竣工人才科技项目298项,其中高层次人才创办项目74项。
三、搭建政产学研融通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多转快转”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以高能级创新平台突破带动高质量成果转化,推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宿迁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宿迁分院落地建设,力争5年内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不少于25个。统筹推进省市重点实验室建设,对照省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方案辅导开展优化重组,不断夯实体系化攻关能力。围绕产业发展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新备案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2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368家,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二是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引导县区、园区结合产业实际积极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加快形成“概念验证—培育孵化—中试熟化—产业转化”路径,推动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在宿迁落地转化。支持南玻新材料与南京玻纤院共建先进无机纤维复合材料概念验证中心。三是持续开展“科创引翼”产学研品牌活动。本年度制定《关于印发2025年全市产学研活动计划的通知》,市县联动实施“8+X”科创引翼系列产学研活动,深化与高教资源丰富地区的合作对接,引导高校院所、企业强强联合,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助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累计摸排400余家企业技术攻关及人才引育需求,累计开展产学研活动77场次,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831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开展技术需求诊断,组织高校院所专家深入50余家企业开展“一对一”会诊,诊断生产工艺、技术升级难题30余项,帮助企业实现精准把脉问诊。
四、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协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器”
一是推进园区协同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高校科研资源与园区产业优势,推动宿迁高新区和南京工程学院、宿迁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成功落地,成为全省首批18家“双高协同”建设试点之一,实现人才共育、技术共研、成果共享;以产业载体建设为抓手,推动苏宿智慧信息产业园、苏大天宫苏宿科创中心、张家港宿豫园区科创走廊等各类产业载体有序建成投用,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物理空间和配套服务。二是完善园区孵化链条。印发《宿迁市科创孵化载体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方案(2024—2025年)》,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创产业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场地、资金、技术、人才等全方位要素支持。目前已建市级以上孵化载体51个,在孵企业超千家。三是探索园区“科创飞地”。目前,苏州宿迁、吴江泗阳、吴中宿城等3家南北共建园区“科创飞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孵项目64项,涵盖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绿色环保、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领域。
五、强化创新要素保障,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氛围
一是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培育专门技术经纪人队伍,组织人员参加创业导师及技术经理人等各项专业培训,提升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指导江苏海宿汇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建成全市第一家技术转移五星事务所,目前,全市已有160余人通过考核获得技术经理人证书,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搭建起专业“桥梁”。二是加强政策兑现。对创新主体培育、平台载体建设、成果产出与转化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政策激励和资金扶持。2024年共兑现奖补资金6507.1万元,涵盖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888万元、市“科技10条”奖补资金4171.6万元、科技创新券350万元,近年来,累计支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3个,总支持经费7560万元,引导社会投入9.84亿元。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2024年,以“科金助翼”活动为平台,联合6家金融机构开展科技进园区、服务到企业一线活动9场,服务科技型企业390家次。会同人行、工信等部门联合建立“金融支持科技型企业名录库”,精准锁定科技型企业信息。加快发展科创股权投资,市产发科创基金联合宿迁华泰基金向新材料(金属材料)领域项目投资1997万元。推进科创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科技研发转化费用保证保险”“科技研发中断保证保险”等多款专属保险产品,为近200家企业提供风险保障213.8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在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等方面,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后,感谢贵单位对宿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宿迁市科学技术局
2025年9月30日
联系人:刘潇
联系电话:84358577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